close


前幾天在MSN和某個朋友說溜了嘴
大意是我在對話內容中提到了我和某個好朋友見面的事
對方先是一愣 然後問說:她回來嘍?
我也驚覺自己失言 所以我說:當我沒說吧 因為她希望低調

結果過了幾分鐘 MSN的那頭傳來 他已經打過去"罵"她了 怎麼回來也不講一聲 不夠意思之類的

我當然清楚這只是玩笑話

但當我讀著螢幕裡的文字 我知道這已經激起了我一絲絲厭惡的感覺
一種被我貼上標籤後的厭惡1

我說:你這樣會害我被她罵的
他說:想太多了吧 好朋友回國總要打聲招呼呀
我說:我百分之百可以理解她想低調的原因

因為我到現在也還是處於不想見人的狀態
因為你不論見了誰 對方都會問你接下來有何打算?
而"我們"就是因為預期了這樣的問句
所以才會不想和大家見面
因為不論是發自內心應酬還是應付
我都不想回答這類的問題

我們可能同時

面臨很多不確定的抉擇
面臨很多理想現實的衝突
面臨很多暫時不能對外公布的決定
面臨很多對於身處空間的厭惡與不適應

這些請問大家都最好心理準備傾聽了嗎
這些好像應該也只能對有著相同背景的好朋友抱怨吧
否則很容易就落入:XXX喝過洋墨水的指責
的確洋墨水是比較可口呀
但對於沒有共同經歷的人而言
這些陳述都只會是因為聽的人無法感受而被定義成XXX的自怨自艾與不切實際罷了
對我而言 我自己的定義是
這是關於內心對於 "喜好" 內容與定義的改變
顯然墨水裡的餘毒已經從血液蔓延全身
徹底地從身理影響心理

我的憤怒不是因為不好喝而產生的 而是憤怒自己感受不到空氣中有彌漫著想把水變好喝的氛圍 

回到不想見人這件事情上

見的人是誰和交情好不好 其實沒有必然的關係
但可以確定是的 心裡總會有一個聲音是 能不見就不要見

不想見的對象 不只朋友 也包括親戚
當面對關心時 我們必須想到一個不失禮儀的答覆
但我內心卻是拒絕回答的

不知從何時開始選擇和誰見面 已經成了一種功能性的互動
畢竟我在選擇談話對象時我已經設定好每個角色在我心理的功能

有的朋友是:諮商功能
有的朋友是:諮詢功能

諮商我期待的是心理層面的方想或是傾聽 如果你夠厲害 我也許會期待 你能說出我心裡的想法

諮詢是客觀事實的分析 幫我分析這樣的選擇哪裡好?哪裡不好?

有的見面對象是師長
這類人可能具備了人脈功能 與 燈塔功能
可以介紹工作 可以 當一盞指引方向的明燈

如果是女生 我通常會期待 可愛的功能
可愛為何是功能?

可愛代表賞心悅目

通常女生是因為可愛才能在我心理存在的

如果當我抱著投靠沙發的心情來到一個女生面前
我絕不會想聽到 充滿人生歷練的至理名言
說這話的當下 說話者只會如狂風暴雨般地摧毀 對方在我心裡建立的可愛的那一面

在這種情境下
當我丟出一個說法時
我期待的是支持的聲音或是安靜的傾聽
而不是來自四面八方的質疑
因為我可以斬釘截鐵的說出來 就表示 我不打算聽不同意見
以上 絕對是在影射某人

1 我本來不知道你是哪一國
但聽你這麼一說 我永遠也不會讓你進到我這一國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EnroutetoVincen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